当短视频把世界切割成以秒为刻度的碎片,当“卷”成为存在的默认参数,当平台算法和DeepSeek(深度求索)强势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当成年人对“你幸福吗”的提问报以暧昧之笑,谈论幸福似乎已变得不合时宜。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应当如此吗?请清空所有预设,以少年独有的好奇和敏锐,与我们共赴一场有关幸福的深度探索。
通过问卷和访谈,实施幸福捕捉计划,并收获了1751名中学生的问卷反馈,以及十几位身边人的敞开心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箱”,在这些带着体温的数字和故事中,与幸福对视。
01 /哪些瞬间会让你感到幸福?/
@奇:放学回家,妈妈问的第一句是“今天开不开心”而不是学习时。
@筠霖:你是我的好朋友,你现在采访我,我觉得很幸福。
@小希:睡到自然醒,闻到饭菜的香气;望向窗外,恰好看到晚霞。
@九歌:家庭出游时,大家完全按照我计划的路线走,被信任的感觉特别幸福。
…………
02 /哪些情况会降低你的幸福感?/
@空空:发现并没有“非我不可”的事情,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KEEP:想要做一个自律的人,却总是做不到自律。
@哇哇:没有独处的时间、空间,自己的计划被不可控因素无征兆地打破。
@微风:已经很努力了却仍碌碌无为。
…………
03/评价当前幸福感,你会打几分?/
在为当前的幸福感打分时,超过75%的同学选择7分及以上。其中,超过40%的同学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除了自我认同,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幸福感。本次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外部因素依次是学习成绩、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
04/用三个词来描述幸福,你会用哪些?/
简 单
知 足
温暖
进 步
朋 友
开 心
充 实
无 忧 无 虑
满 足
陪 伴
美 好
成 功
轻 松
理 解
平 安
快 乐
健 康
自 由
在捕捉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幸福没有统一标准:有人在独处中找回自己,有人觉得“被需要”是幸福的前提;有人用“退一步”打败焦虑,有人只有开启“闯关模式”才觉得心安……
不管此刻你心中的幸福是什么,都希望你能看到幸福的多种可能,希望这篇由1751名同龄人共同书写的幸福报告,能在未来某个迷路的黄昏,成为你背包里忽然振动的指南针。
深度探索的第二步,让我们跳出当下,把目光投向人类历史的思想长河,从中打捞出曾流行和正存在的幸福观。你认同哪种呢?
幸福就是抛弃世俗规范,像狗一样活着。
哲学史上有一个学派叫“犬儒学派”,之所以获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其代表人物之一第欧根尼号召“人应该像狗一样活着”,即抛开对权力和财富的向往,抛开羞耻感,过无所事事的生活。
在犬儒学派看来,幸福意味着不为欲望所困,不受情绪干扰。他们主张除了活着本身,其他什么也不做:不组建家庭,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创造过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幸福=活着就好+抛开所有
幸福就是及时行乐,不计后果地放纵。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是典型的享乐主义思想,即注重即刻满足,追求眼前最大程度的刺激性快感,不考虑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
通俗地说,享乐主义者就像一群永远在追逐的猎人: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立“快乐目标”,可一旦捕获这份快乐,新鲜劲儿还没过,便又嗅着气味奔向下个“猎物”。于是,他们的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未满足时痛苦,欲望满足后则陷入无聊。
幸福=感官愉悦+逃避痛苦
幸福就是减少物质追求,过极简主义的生活。
有别于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反对纵欲,主张在比较和权衡中理智地追求快乐。快乐主义也叫伊壁鸠鲁主义,其创始人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将快乐分为三类:自然和必需的,自然但非必需的,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比如,饥肠辘辘时吃饭饱腹是“自然和必需的”,非要吃某种特定的美食是“自然但非必需的”,名望和权势则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快乐主义建议人们克制自己,只追求“自然和必需的”快乐,消除其他所有“非分之想”。
幸福=理智×追求快乐
幸福就是有闲暇去追求智慧和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三种生活方式:享乐的生活方式,政治的生活方式(即追求荣誉和权力),沉思的生活方式。这三种生活方式是层层递进的,最后一种生活方式以前两种生活方式为基础,并优于前两种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沉思,指的是与日常生活需要无关的、对永恒不灭的对象的理性认知。在他看来,研究数学对象、天体等,要比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崇高”。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幸福=理性沉思+探索真理
幸福就是用行动改变世界,让所有人受益。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话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特征:注重行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可幸福生成理论,即幸福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价值、生产意义、获得幸福。同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所说的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统一。就好比,如果你想创造一片花园,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播种,如果能拉上更多人一起劳动,那么,你们就会更快、更好地建成这个花园,并共同享受花园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物质回报。
这种幸福观在中国思想长河里亦有回响:儒家提出的“天下为公”是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它,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更是它。
深度探索过半
再谈论幸福时
幸福于我们而言
已不仅是名词或形容词
更是动词
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养成幸福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