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少动态 >> 正文

“亲爱的儿童文学” ——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研修班侧记

2025-08-29 19:28:15
来源:儿童文学

“亲爱的儿童文学”                               

“可以说我是被《儿童文学》抱着长大的,它感动、教育、塑造了我。现在,我又能通过它去拥抱更多读者的童年。这是多幸福的事啊!”

“于我而言,儿童文学是号角,是鼓声,是理想,也是信仰。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的糖。在创作儿童文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心里有个地方的弦松开了。”

“我们爱着这个世界,只因为它是可爱的。所以呀,谢谢你在守护着我们的童年!我愿永远与你一起,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是2025年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研修班的学员们写给亲爱的《儿童文学》的信,也是写给 “儿童文学”的信。

这个研修班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联合鲁迅文学院举办,39名学员则由中少总社《儿童文学》杂志筛选推荐,鲁迅文学院遴选,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处批准后录取。八月的北京,流火渐远,秋爽拂面,怀着对儿童文学诚挚而深厚的热爱,39名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研修班的学员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中有高校老师、在校学生,有医院医师,也有技术工人,都是近年来在儿童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实力派”,为了文学的激情与梦想,相聚到北京,相聚到鲁院。

8月19日,在鲁迅文学院芍药居校区,学员们参加了庄重而又热烈的开学典礼。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中少总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峰,中少总社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杜延玺,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副院长李东华出席。中少总社儿童文学读物出版中心的相关人员胡纯琦、王荣伟、王苏、李飞、徐雅菲、肖颖、范艳妮、于航、武子涵也参加了典礼。吴义勤在讲话中强调了儿童文学的神圣使命与重要意义,希望学员们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做儿童精神和人格的榜样,做德艺双馨的文学家。郭峰在致辞中说道,本期研修班对壮大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丰富创作类型与题材、加强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探索意义重大,其将引导创作者融会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为党育人”使命,扎根儿童生活,以儿童视角的“小窗口”反映大时代,用童言童语传递价值观,进而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精品力作,推动儿童文学在创新中突破,从“高原”迈向“高峰”,为新时代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学员代表王君心、肖婧分别发言,深情追忆了自己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与《儿童文学》结缘的经历,并表示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以纯粹而认真的态度,为新时代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个研修班以专家学者授课、文学对话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多位在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编辑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授课。在专业课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提出儿童文学作家须有“三心二意”——童心、诗心、爱心,感恩意识、敬畏意识。作家应感恩时代、祖国、党和人民,同时要敬畏传统、历史、文化和儿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重点阐述了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与本质认知,提出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原则与创作者的素养要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分享了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创作方法与经验,并提出儿童文学的创新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探讨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儿童性和艺术性,以及未来阅读形态下儿童文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要素。

在文学对话环节,著名作家张之路、左昡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畅谈新时代儿童小说的创作。《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则结合编辑的工作经历为创作者给出切实建议,认为作家尤其要妥善处理主题出版与艺术性转化的关系。

在短短一周内,专家、学者诚意满怀,倾囊相授,学员如饥似渴,努力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学员们将今日所学投入人生之炉中作明日炭薪,必将照亮此后每一次进步。

“欢迎回家”

8月22日下午,携着 “写给《儿童文学》的一封信”, 39名学员走进了中少总社,这座承载着几代中国少年儿童阅读记忆的出版殿堂。他们是受邀前来参加交流活动,赴这场儿童文学与童书出版的温暖相遇。

会议室济济一堂,中少总社五大出版中心的代表为学员们介绍了本中心的业务方向与选题布局,生动地描绘出中少总社完整的出版版图。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少总社的发展历程与概况,也感受到中少总社对其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的期待。学员代表吴越在会上风趣地讲述了自己与儿童文学结缘的曲折经历,夏桨则回忆起孩提时中少总社的儿童读物带给自己的慰藉与愉悦。

交流会结束后,学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参观之旅。从七层到六层,再到五层,出版社每一个楼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出版功能,向学员们完整地展示了中少总社的产品线。编辑部稿纸与书刊堆积如山,营销与发行工作计划密密麻麻。了解到一本期刊、一本图书复杂的出版流程,学员们对于“出版”二字的理解变得立体,对于身为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责任也有了更切实而深刻的体会。“看到作品背后有这么多专业的人在为之付出,真的很感动。”学员张娟在参观途中感叹。“我们见证了杂志背后的精心策划与辛勤付出,感受到了编辑老师们对作品的细致打磨和对读者的深切关怀。正是因为他们的守护,作者和读者可以在这里相会,隔着时间和空间温暖彼此。”学员常笑予在后来的发言中如是说。

童趣+创意的文学“派对”

如果说交流会与参观是理性而充实的旅程,那么《儿童文学》创作联欢会则是一场充满童趣与创意的儿童文学“派对”。22日夜,中少总社B1层的“中央厨房”充满笑语欢声,作家们与《儿童文学》的编辑们齐聚一堂。

暖场的“猜信”游戏别出心裁。大屏幕上依次展示了三封“写给《儿童文学》的一封信”的精彩片段,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些文字,让大家猜测是哪位学员所写。不管是充满童真的小诗,还是以狮子为主角的童话,都被轻松猜中作者——短短几日的相处,学员之间竟已心有灵犀如此。随后进行的读信环节更是精彩。主持人当场从邮筒中依次抽取五封信件,邀请学员上台朗读。这些信件都是学员写给《儿童文学》,也是写给“儿童文学”充满深情的话语,有的令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深为感动,有的则引人思索。

接下来作家们按自己意愿分为两组,参与了创意十足的创作比赛。会议室中是别开生面的“人机对决”——“现场作文擂台赛”,学员需与AI一起以“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创意作文。四位《儿童文学》的编辑分别扮作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登台,使用统一设计的提示词让AI生成作品。此后,学员们需在80分钟内完成命题创作。现场一片沉静,只听到飞快地敲击键盘或者手中笔在雪白的纸上沙沙行走的声音。

与这种沉静的创作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1层中央厨房火热的“故事接龙”游戏现场。《儿童文学》主编胡纯琦以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头开启了第一个接龙故事:“你知道吗?所有《儿童文学》的编辑都被困在了一本书里……”随着鼓声咚咚,一只可爱的拉布布玩偶在学员中间快速传递,鼓停时接到玩偶的学员必须立即接上故事。在70分钟内,三个天马行空却又妙趣横生的故事在集体创作中诞生,三位“故事王”——王君心、常笑予、夏桨也脱颖而出。游戏生动地展现了儿童文学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叙事功底,以及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

而在“现场作文擂台赛”上,学员们在与AI同台竞技时尽显风采,主编胡纯琦在点评环节说:“文学艺术或许是人类对抗AI的最后一道防线,作家们作为天选之子,肩负着用情感和生命体验守护人类精神内核的使命。”

晚上八点半,活动在欢笑中落下帷幕。在这个夏秋之交的良夜,儿童文学的种子悄然酝酿着勃勃生机。丰硕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即将到来,即将见证为孩子们写作的他们,如何用生命与热情守护童心。

童心不泯,薪火传承

在8月23日的结业典礼上,鲁迅文学院党务副院长徐可语重心长,希望学员们加强原创自律,尊重原创精神,让儿童文学的声音更加响亮和深入人心。学员常笑予在发言中称,儿童文学于自己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何晓宁讲到文学的真实与美丑,李柔讲述了儿童文学给予自己的幸福。

《儿童文学》杂志一直被业内称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摇篮,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一直有办作家培训班的传统。早在1964年、1978年和1982年,《儿童文学》杂志就举办过三期《儿童文学》创作讲习班;在1997年、1998年,《儿童文学》杂志又与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两届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讲习班,为不同时期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输送了大批中坚力量。

“儿童文学”作为正式的名称、现代儿童文学的萌发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不过百年历史,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金近等前辈,一代代儿童文学理论家、出版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探索。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学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日的中国儿童文学已是如此壮阔而丰盛。童心不泯,薪火传承,讲习育人,文脉赓续,让我们期待这一支当前儿童文学的重要力量创作出更多贴近新时代少年儿童心灵的佳作。

作者:  编辑:郭超